3)引 首_人间沧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二龙戏珠,惟妙惟肖。

  几年后,村民得以休养生息,当年幼儿已长大成人,劳力充足,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清闲候赵炎,集文臣谋士之力,总结大宋赵家经营天下的经验教训,经过深思熟虑,心里渐渐明白其中的一个道理:当年太祖赵匡胤,执掌后周天下兵马大权,欺凌孤寡,利用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,夺取了“幼主”的江山。

  太祖深知“君以此始,必以此终”的道理,所以对武将十分防范,订下“文官节制武官”的祖训,整个宋朝形成‘’重文轻武_’’的风气,就此种下“富而不强”的基因。导致后来靖康之耻,结束北宋大好江山的基业。

  而南宋偏安江南一隅,不思进取、不知反思、屈辱苟活、积贫积弱。连永垂青史、智勇无敌、忠君爱国、“精忠”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都容不下,以莫须有的罪名,使其千古含冤,负屈而死,实在是自损根基,自毁长城。

  这也让更多的忠臣良将,终生寒心之念,顿萌隐退之志,南宋自毁长城,从此而始。

  最终导致了受尽邻国欺凌,忍气吞声地苦熬一百五十年。此时恭宗投降、端宗病逝、怀宗投海,终结了宋朝赵家气数。

  痛定思痛之下,定下振兴家国、还我河山的大政方针和中兴计划。

  赵炎自立为靖远王,改变‘重文抑武’政策,效那勾践“卧薪尝”故事。在众文武拥戴下,励精图治、整顿风气、尊崇儒道、重文尚武。不建殿堂、专修学堂和习武场所。

  为安全计,在中间偏南的位置上,以原有溪流为基础,开挖出一条六十米宽的大河,用石块砌筑堤坝口岸,东西横贯清灵谷,取名清灵河。

  重新调整青灵谷内水系,河水源头本在紫霞山深处,再给西峡谷内的溪水改道,进入清灵河中。在原出水口基础上,加大排水口宽度,调整泄洪流量。

  让清灵河水面:在雨水季节达到六十米宽,八米深。在旱季也要达到三十米宽,四米深,俨然一座人工湖,鱼虾产量极大,足够青灵谷民众食用。

  两岸杨柳、松柏、核桃、板栗等树木相间栽植,名花奇草成篱,风景绝妙成画。

  搬迁石笋、怪石垒砌成景,犹如防御长城;堆砌人工假山,实是瞭哨战斗堡垒。

  在这里划船游荡、休闲垂钓、下棋品茶、吹拉弹唱、饭后闲聊的人们,实是警戒放哨之人,其实,这里也绝对是一处风景绝佳的观赏之处。

  在中间偏东的地段,建一渡口,用小船摆渡交通。

  南岸建设村庄,取名将军营,派遣文臣、武将屯住,四周山坡皆建瞭哨。在河南岸蕴霞峰下,顺山势缝隙打通一条洞道,宽约三米,两边石壁各凿出四个石洞,由专人入住防守。成为进出青灵谷对外交通的唯一出入口。

  派人外出联络五百公里以内的村庄,建立生存联盟,以便通商、通婚,达成荣辱与共的安全联盟。

  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”。沧桑巨变,换了人间------

  经过八百多年的洗礼和传承,这里民风淳朴,崇尚忠义,承袭先祖遗风,习文练武是这里的基因,为人低调,裹腹即安!

 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尤其是抗日战争中,有一千多人战死沙场,马革裹尸,也成长起来几位共和国将军。在这里忠义报国是传统,踊跃从军为风尚,建功立业倍感荣光。

  现在,青灵堡和将军营拥有居民分别达到二千二百多户和二千五百多户,总人口已达二万三千多人。

  两村人民同根同祖,文化相同,传承统一,虽经几百年沧桑巨变,仍然是和睦相处,情如一家,不分彼此。

  解放初期,在这里设立了青灵镇人民政府,坐落在将军营东北侧一片空旷之处。后来政府在蕴灵山的蕴霞峰和纳灵峰之间,开凿了一个宽60米的山口,向东修马路3公里多,与国道相接。

  北通青固县城,转向东直达省城忻州,南通山环市里。这里交通便捷,地理位置优越,当真是地杰人灵,人间乐土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1bq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